华成网论坛
标题:
和服上的战争:日本如何将妇女卷入战争?
[打印本页]
作者:
maria0203
时间:
2009-10-27 11:17
标题:
和服上的战争:日本如何将妇女卷入战争?
2009年10月27日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尤其是其女装,穿在娇小玲珑的东方女性身上,最大限度地衬托出温柔之美。根据文物考古,绳文时代(公元前14000年至公元前400年)和弥生时代(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50年)的日本人大抵穿着一种直筒装,《魏志倭人传》中,称其为“贯头服”。
这种起源于狩猎采集时代的服装,是以植物的枝叶和动物的毛皮编成,中间开一孔,从头颈套入,再从两头各开一孔,伸出双臂,腰间束一带,男装长及胯部,女装则及地,或分上衣下裳,逐渐由御寒遮羞发展到装饰观赏。
古坟时代(公元300年至600年)起,日本人向往华夏的文物制度,中国的服饰也开始在日本流传,有“吴服”和“唐衣”等称呼。日本人沿用至明治时代,其时洋服开始盛行,便将传统服装称为“和服”,和“洋服”颉颃相对。
文化“符号”和“载体”
“和服”的名称虽然起于晚近,而“和服”的历史,如从官定的“唐衣”算起,至少也有一千四百余年了。和服与盛唐服饰,虽有渊源关系,但经过漫长的发展,早已成为日本的民族传统服饰了。和服就像樱花和富士山一样,成为日本的象征符号了。
今年3月下旬在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的“樱花园”里,传出一件新闻,轰动全国,远播东瀛。报道说有一对穿和服的母女,和一友人来“樱花园”赏樱,正作势摄影间,突然半路杀出“程咬金”,一位武大学子,跳将出来向母女咆哮:“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得知母女不是日本人)、“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明知其不是日本人)招来一批校园内学子的附和,加入围攻,据说母女俩赧颜羞愧,落荒而逃。正如网上很多理智的读者所公正指出的那样,这些学子的举动过于狭隘,将“爱国”的高尚情绪宣泄为做秀的“行为艺术”,并不值得鼓励。不过,鉴于历史恩怨,“恨屋及乌”,情绪上不难理解。
服饰作为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确实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信息,其变化往往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嬗替。作为民族服装的和服,在日本近现代史上,曾经长时间裹带滚滚硝烟,见证着“军国主义”风潮在岛国的汹涌。
和服在明治时代“成名”,也从明治时代开始加速其成为文化符号、尤其是文化载体的进程。作为载体,和服的“图柄”和“纹样”(装饰图案)记载了近代日本所经历的战争。让我们暂时撇开历史文献,换一个角度,从和服上看看日本的战争和战争中的日本。
战火延烧和服
日本“军国主义”崛起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两场战争,第一场是1894至95年的“日清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场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明治维新以来急速近代化的日本,接连打败一直仰为文化“上国”的中国和西方列强之一的俄国,以军事力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和服“图柄”从奈良平安时代以来,一直以动植吉祥物及其纹饰为主流,尤其是华族和富庶阶层的女装,以“绚烂华丽”作为其主色调。
明治时代绢丝生产产业化,印染技术也大幅提高,穿和服普及化,而和服图案也呈多样化,并且开始反映社会生活的主题。当对外战争成为日本强国的主要途径时,战争题材就开始进入和服的图案。明治政府的策士们认为不光要打赢战争,还要在民意的支持下发动和进行战争。在大众媒体尚未成形的年代,和服图案当然就成了这种民意诉求的最佳媒体了。
大阪是近代日本织业的主要基地,和服的战争图案,就是从大阪开始流行的。先从男装,然后扩展到女装。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干淑子在2007年出版了著作,通过她本人以及其它收藏者所收藏的一百七十余件和服以及服饰的摄影图片,细说和服所承载的战争。
编者将其主要分成“日清战争”、“日露战争”(日俄战争)和“十五年战争”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指从1931年的“满洲事变”(国内称“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波茨坦宣言”日本投降期间。
“日清战争”部分有“日清战争战场图”,描写“平壤之战”中穿黑色制服的日军遭遇穿蓝色制服清军的场面,其中一清兵持枪颠簸,一清兵遭两日兵砍杀,另一清兵逃窜。另一幅“军人风景”描写日军炮队占领高地,士气轩昂。还有一幅“日清战争绿地战斗”,场面上流弹飞曳,穿桔色军服的日军携太阳旗奋勇挺进,穿绿色军服的清兵纷纷中弹扑地。
“日露战争”部分有“日露战争图”,画面上“对马海战”和“奉天会战”分列,汹涌的海面,白色的日舰围攻黑色的俄舰,陆地上日军的炮队将奉天城门打得洞开。另一幅“战斗图”描写日俄两军相遇、挥刀互砍,而江上俄军的舰只正驰向严阵以待的日舰。还有一幅“旅顺港闭塞作战”,画面上日军水陆围攻,击沉俄军巨舰。
“十五年战争”部分的图案最多,涉及的范围除了直接描写战争的“中国战线”和“爆弹三勇士”之外,大多为战争准备的宣传图案,炫耀战力,渲染包括妇孺加入的“全民战争”。“中国战线”的六幅对国人来说最为刺眼,其中“海滨城门塔上陆作战”,图中间顶上一架日本军机,率领六机编队飞行,底下是一面太阳旗,中间一座中国式的七级浮屠和一座城门,左侧盘旋一个日本军机编组,右下侧是一群扫荡的日军。“城门万岁图”则是两名登上城楼的日军在山呼万岁,背景为一座中国城门和被炸成四溅的瓦砾。
“雅装”变“武装”
这些战争图案大抵出于和服女装,为战时女性所爱用,表明日本妇女也在相当程度上被动员起来,卷入国家所发动的战争。和服战争图案的盛行并不单单是政府和军部的鼓励,当一国的民意被接踵而来的对外战争的胜利煽动,“激扬国威”的战争图案也成了印染商的趋利途径,“时髦”使战争成了“消费”的主要对象。
可以说先有穿戴者的狂热,然后才有战争图案的流行。据载“满洲事变”发生后,日本各界妇女,包括小学生和家庭主妇,自发地将“慰问袋”、“慰问文”和“慰问金”送到军部、报社和各级政府机关,声援军部在中国东北的战争。
稍后“国防妇人会”、“连合妇人会”和“爱国妇人会”等相继成立,组织各界妇女劳军、慰问军属和阵亡兵士家属,并以“义务劳动”替代“奔赴前线”的男丁。这些活跃于街坊的妇女组织,通过“从厨房和家庭奋起保卫国家”等口号,把无数的妇女动员起来,参与战争。有“昭和烈女”之称的井上千代子,在“满洲事变”之后丈夫出征中国东北前夜,穿有“纹章”的和服,自刃而死。她在留给丈夫的遗书中叮嘱“切无后顾之忧,为国前驱”。不知道她穿戴的和服上有无战争图案,但她的“壮举”,确实激起丈夫井上中尉的“斗志”,据说次年日军屠杀平顶山三千无辜平民的指挥官之一便是井上中尉。
日本军国主义曾经让战争延烧到和服,而和服上的战争,又鼓励穿军服的兵士和穿和服的女性投入战争。六十余年前,东亚硝烟滚滚,和服硝烟滚滚。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