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在华韩国人生存状况调查:韩元贬值生活窘迫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恒宝
时间:
2009-10-9 10:10
标题:
在华韩国人生存状况调查:韩元贬值生活窘迫
2009年10月9日
近几年,随着中韩贸易往来的激增,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到中国。据有关方面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奥运之后,在中国居住的韩国人数进入了“百万人时代”。在华韩国人人数超过一万的城市有十四个,其中青岛十万人、上海七万人、天津五万人,而在北京的韩国人最多,达到了二十万。“在华韩国人的数量呈几何式递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韩国人共同体。”这是韩国《文化日报》在2007年所做出的评价。据统计,这个“全球最大韩国人共同体”将在2010年增至200万人。然而,仿佛一夜之间,如此巨大的韩国人群体遭遇了金融危机的洗礼,一些曾经的在华韩国人聚集区几近“空城”。
半年过去了,如今仍留在中国的韩国人生存状况如何?他们是否还承受着经济上的巨大压力?那些来华淘金的企业、中小投资商近况怎样?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韩元贬值 在华韩国人生活风光不再
五道口地区是京城最著名的韩国人聚集区之一。由于这里是大学扎堆儿的区域,旁边的五道口服装市场也成了学生们最爱的“淘货”之地,你随时都能在这里看到三五成群的韩国留学生们一起逛街,甚至还有不少服装摊位的老板操着带有“韩国味儿”的中文叫卖:“正宗韩国货!”
“你看看,以前都在商场买‘牌子'衣服,现在只能逛逛五道口这里的路边摊了。”在这里,韩国姑娘柳希尚拎着一大袋青菜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正在逛街。她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来华经历:“爸爸四年前来中国工作,一年后就把我们全家接到这里了。可惜一场金融危机让爸爸失去了工作。”柳希尚说,如今她的爸爸仍然赋闲在家,一家四口甚至只得靠韩国亲戚给他们寄钱度日,生活十分窘迫,“最可怕的是韩元贬值地太厉害了!”
正如柳希尚所言,金融危机后,韩元急剧贬值。在奥运前,韩元对人民币比值为130:1,今年二月份时,比值降到历史最低,230韩币才能兑换人民币1元,此后虽然逐渐回升,但目前仍保持在180:1左右的水平。“韩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对我们影响太大了。”柳希尚一边说一边晃动着手中的塑料袋,里面放着一捆大白菜、两根胡罗卜还有一小块肉,这大概就是他们今天的晚餐。
而在五道口东源大厦北边的一条小街上,有一家在周围韩国人中小有名气的“今时越”超市生意也大不如前。店主是位朝鲜族的老奶奶,她告诉记者,物价太高、生活不好等“抱怨”成了她与韩国顾客之间常有的对话。老奶奶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人在北京的消费变得谨慎许多,店铺生意比奥运前下降了至少两成。“以前一天要进200盒饭,现在只进50盒了,因为怕卖不完坏掉。”在记者询问超市经营状况的时候,一位韩国妇女正在结账,她买了24块钱的方便面,说是这一周的午餐,然后转身离开。
“金融危机之前在华韩国人的生活相当随意,完全不用考虑经济问题。而现在,我们每天在家自己做饭,很少跟朋友聚会,一个礼拜最多出去吃一次。” 蔡惠恩(化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大三的学生,她告诉记者,金融危机后,绝大多数韩国留学生的日子都比以前难过了,有些留学生甚至因为付不起学费而退学。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来有500名左右的韩国学生,但仅上个学期就有240人退学。
当然,也有一些在华工作的韩国人表示金融危机对他们影响不大。这些韩国人往往是韩国驻华企业的中高层,除了一份以韩元结算的工资外,往往还有一份以人民币结算的补贴,虽然工资部分受汇率影响有所缩水,但除了感到物价上涨之外,金融危机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来华韩商“淘金”不易
与此同时,一场“撤离”风暴也悄悄席卷在华“淘金”的韩籍商户和企业。
清华大学在读韩籍留学生李政佑的父亲,就经历了在华韩国淘金者的“典型性”起起落落。
李政佑现为清华新闻系05级本科生,他的父亲早在1994年就来华做生意了。在那个年代,中国几乎没有韩餐厅。瞄准商业前景后,李父踏入了中国韩餐厅这块处女地。其第一家“汉城馆”占地500平米,员工35名,经营情况最好时候日营业额达2万元人民币,每月净收入10万元。之后,他又在北京朝阳区亮马桥路开了“雅星园”餐馆。但两个餐厅均因种种原因被强制拆除。但他没有就此消沉,曾在中国尝到甜头的他越挫越勇。
“我对奥运会期待很多,觉得奥运过后,客人会剧增,所以又开了第三家餐馆。”万万没想到的是,奥运之后,留给他的却是一场金融危机。“最差时,每天就零星几桌顾客,员工都闲着没事做。每月营业额为负4万,还要应付高额的租金。” 李父说。在卖掉第三家餐厅后,他与人合伙开起了第四家店“华虹门”,做最后的挣扎。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回国已成不可逆转的事实,韩餐馆的生意每况愈下。上个月,李政佑的父母结束了在中国15年的生活,离开北京回国寻求发展。
金融危机来袭,很多韩籍私营老板不堪重负拾起行囊回国,而在华外企“撤离潮”的代表——韩企则更是雪上加霜。据媒体报道,截至2008年12月30日,在华经营的2万家韩企中,有相当一部分处境惨淡,丹东、天津等地的一些韩国工业园区几乎可以用“萧条”来形容。另据韩国《今日亚洲》网站去年12月23日的报道,去年9月份出现的金融危机让更多制造、餐饮和服务等领域的韩企逃离中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金融危机导致了雇佣劳动力成本的明显上升,再加上中国新劳动法的实施要求工人享受到更好的工作待遇,很多韩企已经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越南、缅甸这些成本较低的国家。其中,领头撤出中国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像Shin Won、百家好(The Basic House)、依恋(E-land)、真宝(TOMBOY)这样的中低档休闲服装厂。因为其产品单价低,生产费用就算上升一点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打击。
以真宝(TOMBOY)的大连供货工厂为例,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从去年的1000元人民币上升到现在的1400元人民币。考虑到一年间韩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韩国企业原来支付12万韩元的话,现在就要支付30万韩元,足足增加了一倍多。再加上大部分在中国当地采购的原料和副材料都得用美元支付,而美元兑韩元汇率与年初相比增加了50%,这也使得韩企所需支付的追加费用大大增加。
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吕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从中国撤走的韩企一般都是中小企业,其中又以餐饮业居多。值得注意地是,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较高的韩国企业,却反而依托中国市场有效地应对了这场国际危机。
吕超认为,韩企想要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经济体系,就需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和市场。韩企应取长补短,利用好中国的劳动力、原材料优势和韩国的技术、资金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文化碰撞:相互了解,逐渐适应
“你知道去年SBS泄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彩排的事件么?”
“你如何看待韩国将端午祭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情?”
“你听说过‘棒子’这种说法吗?”
自去年奥运会前后开始,上述一系列话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韩两国民间情绪的对立。身在中国的韩国人是否感觉到了这种情绪?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调查发现,关注中韩民族、民间问题的在华韩国人并不多,他们也并未在中国感受到看似有些激烈的中韩民间对立情绪,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发生过什么事情;有些虽然表示听说过,但并不知道详情、也没思考过这个问题。
在清华大学新闻系学习的李政佑是少数关心这些事件的韩国人之一。 在谈到端午节问题时,李政佑这样回答记者:“韩国的端午节和中国的在礼仪、风俗方面都不同,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中国也可以把自己的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中国的丝织品,在外国也有一模一样的,但中国也拿它去申报了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不是看有没有这个节日,而是看哪些民族特点保留下来。所以韩国的端午节跟中国的风俗和方式不同,完全可以申请。”
而在说起SBS提前泄露奥运会开幕式细节事件时,他立即表示了歉意,甚至觉得这是韩国的耻辱。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奎豪。曾在韩国Mnet电视台工作过的他以媒体人的身份进行了解释:“现在韩国电视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除了KBS之外,都是私营电视台,能够得到这种独家消息可以吸引很多观众,但是这种做法真的很丢人,有失信誉。”
其实,对于身在中国的韩国人来说,他们并不很关心中韩两国“政治”上的事情,他们感受更多的还是中国人与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习惯、礼仪文化上的碰撞。
在逐渐了解的过程中,李奎豪发现,韩国和中国人在一些礼貌上是很不相同的。他认为,自己遭遇最尴尬的事情是抽烟。“那次和一位中国大叔见面,大叔请我抽烟,我说不想抽,因为嗓子不舒服,但是大叔偏要我抽,说不抽就是不给他面子。”他说道, “但是在韩国没有人会因为客气而向你递烟的,因为这个对身体不好。抽烟完全是自己的事情。”不过后来,在了解了这个“礼貌问题”后,李奎豪也开始给中国朋友递烟了。
除此之外,韩国人对于中国恋人在公共场合“亲热”感到非常震惊。曾经在美国留学的韩国留学生朱正垠说,在北京地铁经常能看到中国恋人很亲密的样子。有一次因为没有位子,一位中国女生甚至坐到了男生的腿上,这令她感到非常不解。
尽管生活中有很多迷惑和不解的地方,但大部分韩国人表示中国人对他们很友好,中国朋友也很多。
未来:我要在中国扎根
“10年前,我住王府井附近,当时马车还乱跑呢,谁会想到10年内中国变得这么强?中国真的是个潜力巨大、不可估量的国家。”一场金融危机,让李政佑改变了很多对中国的看法。“我现在感觉到,韩国被中国追赶、超越的速度比我想象中得要快。我们那里已经开始发展缓慢了,只有IT资源可以说前途无量,别的行业都初现艰难。虽然有些韩国人后悔来中国留学,但我知道,未来10年内中国超越韩国的人均水平不是问题。”
金融危机后,为韩国经济担忧、对中国经济信心满满仿佛是在华韩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中国传媒大学的李圭豪说:“美国是过去的,中国是未来的,所以韩国人应该向中国学习。”曾经,韩国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猛发展,一度十分瞧不起中国。现如今,韩国经济发展已经显现疲态,而中国则以强劲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中心。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批韩国人离开了中国,但中国良好的经济形势又吸引了一大批韩国人,他们来中国留学、工作、投资,甚至安家。
吕超告诉记者,随着日本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中日韩引领亚洲地区经济合作肯定是未来发展新方向。韩企来华发展既符合中韩两国战略合作关系,也具备很多优势,其发展前景很好。首先,中国的劳动力水平相对韩国来说还是很低;其次,中国东北、山东等地的朝鲜族人为韩企提供了足够的语言人才。再者,中国政策环境也更加宽松,尽管外企在华投资仍有一些限制和困难,但中国政府在尽力扶持。
现在,在华“韩二代、韩三代”已经出现,他们看起来与中国的“90后”、“00后”们也已没有什么不同。
在五道口启明幼儿园门口,每天下午5点多,都会有几个韩国家长来接孩子。当记者问看门老大爷哪些是韩国小孩时,他则挠挠头说看不出来。幼儿园的黄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孩子3-6岁之间的可塑性非常大,这些韩国孩子每天和中国孩子在一起玩耍、打闹,无论从语言、行为还是思想上都已经是纯正的中国娃了。或许将来他们要上中国的小学、初中,然后就这么一直在中国待下去。
而本来打算只学好汉语就回韩国工作的李奎豪,现在也决定找个女朋友,在中国安家。他说:“中国的发展前景很好,而且我也很适应这里的生活,中国女孩也很好,在中国生活下去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无论是短期的留学还是长期的居住,“来中国发展”已经成了韩国人眼中的流行趋势。他们看好中国,就像李政佑所说,“中国潜力巨大,无可估量”。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