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旅游 [打印本页]

作者: kaseisyoji    时间: 2009-9-18 14:48
标题: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旅游
颐和园旅游

2009-9-18

目录

【颐和园简介】
〖历史沿革〗
〖区域划分〗
〖造园手法〗
〖主要景区〗
〖游览提示〗
【小学课文】
【同名电影】

【颐和园简介】



敬请点击下图,看10倍放大清晰地图:




  颐和园[1]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昆明湖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区域划分〗

  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造园手法〗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主要景区〗

   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长廊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石舫: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铜牛与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文昌阁: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谐趣园。

  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游览提示〗

  一、 东宫门入园:

  1、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约3小时行程)

  2、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新建宫门。(约2.5小时行程)

  3、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北宫门。(约2小时行程)

  4、 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东宫门。(约2.5小时行程)

  二、 北宫门入园:

  1、 北宫门——苏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阁——排云殿——长廊——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昆明湖东堤——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东宫门。(约3小时行程)

  2、 北宫门——苏州街——澹宁堂——谐趣园——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约2.5小时行程)

  3、 北宫门——苏州街——石舫——长廊——排云殿——佛香阁——乐寿堂——德和园——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约2小时行程)

  三、 新建宫门入园:

  1、 新建宫门——昆明湖东堤——文昌院——仁寿殿——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苏州街——北宫门。(约2.5小时行程)

  2、 新建宫门——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乘船至石舫——耕织图景区——苏州街——佛香阁——排云殿——长廊——乐寿堂——德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文昌院——仁寿殿——东宫门。(约3小时行程)

【小学课文】

  语文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能细细游赏。

【同名电影】

  中文名称:颐和园颐和园剧照

  英文名称:Summer Palace

  发行时间:2006年

  ◎类别 剧情/爱情/家庭

  ◎片长 134 Min

  ◎制作人员
  导演 娄烨
  编剧:娄烨、梅峰、英力
  摄影:花箐
  美术:刘维新
  作曲:Peyman Yazdanian
  服装设计师:吕越
  剪接:娄烨、曾剑
  录音师:富康
  制片人:耐安

  ◎演员 
  郝蕾 .........于红
  郭晓冬 .....周伟
  胡伶.....
  张献民 .....若古
  崔林 ........晓军
  曾美慧孜.....
  任笑霏.....
  段奕宏 .....唐老师
  王晓珅 ....
  白雪云 .....王波
  佟悦 .....陈军
  AGNIEAZKA PIWOWARSKA

  ◎简介 
  片中,郝蕾出演的女主人公于红离开家乡图门和初恋情人来到北京求学,并很快与郭小冬饰演的周伟陷入热恋。然而两人的感情远非期望的那般甜蜜。混沌、背叛和疯狂的性爱谱写成一段爱恨纠葛的情感之路。

  花絮:导演娄烨因为《颐和园》未通过电影局审查而擅自出国参赛,被处罚5年内不得拍片。世界文化遗产

[ 本帖最后由 小徐614 于 2009-9-25 16:16 编辑 ]
作者: kaseisyoji    时间: 2009-9-18 17:30
标题: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

2009-9-18



北京颐和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英文名称:Summer Palace

  批准时间:1987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 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 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绪在这里坐朝听政、颁发谕旨、接见外宾。

    颐和园座落于北京西郊,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广阔的皇家园林之一,总面积约290公顷。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

    北京西郊的西山脚下海淀一带,泉泽遍野,群峰叠翠,山光水色,风景如画。从公元11世纪起,这里就开始营建皇家园林,到800年后清朝结束时,园林总面积达到了1000多公顷,如此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世所罕见。

    这个由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造的园子,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环绕山、湖间是一组组精美的建筑物,全园分三个区域: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以玉澜堂、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游览区。全园以西山群峰为借景,加之建筑群与园内山湖形势融为一体,使景色变幻无穷。

    万寿山前山的建筑群是全园的精华之处,41米高的佛香阁是颐和园的象征。以排云殿为中心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是当年慈禧太后过生日接受贺拜的地方。万寿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间、全长728米的长廊将勤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联为一体。长廊以精美的绘画著称,计有546幅西湖胜景和8千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鸟,1992年以“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颐和园大约有四大景区。最东边是东宫门区。这一带原为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会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玉澜堂是光绪皇帝的寝宫,后来又成为囚禁他的地方,现在还能看到当时修筑的封闭通道的高墙。

    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

    最北部的后山后湖景区,尽管建筑较少,但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的风格和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颐和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三,特别是南部的前湖区,烟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桥掩映其中;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处叫人过目不忘的景点,造型十分优美。

    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堪称园林建筑博物馆。

    颐和园中的主体建筑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回廊和角亭建筑是园林的常用形式。颐和园的长廊长约728米,为世界长廊之最。廊上绘有图画14000余幅,均为传统故事或花鸟鱼虫。昆明湖东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国最大的。此外,万寿山顶的无梁殿,全用砖石砌成拱顶,没有一根支撑物,技术水平极高。

    颐和园体现出的铸造雕刻技术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东岸的巨大镇水铁牛,形态逼真,背上还铸有铭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

    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各地建筑的精华。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苏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十足的江南格调;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北部的苏州街,店铺林立,水道纵通,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作者: kaseisyoji    时间: 2009-9-18 17:34
标题: 颐和园东宫门区
颐和园东宫门区

2009-9-18

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面有德和园大戏楼,西接长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 玉澜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绪皇帝的寝宫。为一组四通八达的穿堂殿。正殿玉澜堂,有东西两配殿,东名霞芬室,西称藉香榭。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



<光绪帝御题金匾轶事>

  在东宫门屋檐下,悬挂着一块写有《颐和园》三字的九龙镏金大匾,字迹浑厚、苍劲有力,据说这是光绪帝的御笔。光绪帝为写好此匾,访师求学,流传达室下一段有趣的故事。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复颐和园后,下旨要工部大臣找人为东宫门写一大匾。工部大臣想来想去,感到期只有请光绪帝书写最为合适,而且对自已日后升官发财也更有利,于是便去求见皇帝。光绪帝悉此十分高兴,二话没说,提御笔就在龙案上铺着的一张白纸中?刷刷刷?地写了起来。工部大臣一看,"颐和园"三字被写得歪歪扭扭,难看极了。无奈,只好照其手迹做匾挂上了。

  当挂上大匾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从紫禁城来到颐和园。她在东宫门前下桥,一看见新挂的糟字大匾就火了。马上叫人找来工部大臣,质问大匾是谁写的?工部大臣不敢说谎,如实说明这是光绪言的手迹。慈禧瞪他一眼后说:"此字这般不雅,怎配挂宫门之上,还不快给我摘下来!"

  光绪得知此事,吓出一身冷汗。他将工部大臣找来商议,决心大练书法将匾写好。可他一连几天都写不好“颐和园”三字,叹气不绝。大臣见此大胆对光绪说:“以臣之见,闭门而写,不如访师求学呢!”光绪问“求学于何人?”大臣回答:“建成园时,有位王永福老木匠写得一手好字,家住园外的六郎庄,近在咫尺,不如求教于他。如果皇帝外出访师不便,是否可请他进园教学?”光绪认为言之有理,便点头赞成。

  第二天上午,工部大臣将王永福请进了玉澜堂,老人听说是教皇上写字,惟恐犯上便竭力推辞。光绪向老人谦敬之后,老人见皇上是真心求学的,才好答应下来。老人取来自学字贴,为皇帝讲书法,教写字。光绪殷勤招待遇老人,经一番勤学苦练,终于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有一天,光绪召来文武大臣,在宣布纸上一挥而就地写下了苍劲有力的“颐和园”三个大字,博得大臣们的喝彩。光绪将此字进呈慈禧太后过目,老佛爷看了也表满意,并叫人做成九龙金匾悬挂于东宫门上的。

[ 本帖最后由 小徐614 于 2009-9-19 11:14 编辑 ]
作者: kaseisyoji    时间: 2009-9-18 17:44
标题: 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景区
颐和园万寿山前山景区

2009-9-18



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曾在山前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乾隆时期依山而建的建筑群绝大部分在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存建筑大多为光绪年间重新建造的。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

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排云殿:原为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在其废墟上建成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的场所。现殿内陈列的展品为当年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

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巍峨,金碧辉煌,将园林、寺庙和宫殿融为一体。此景区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五方阁:为宗教建筑,“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佛教中有“五方五佛”之说。阁下石壁凹槽处是喇嘛诵经时悬挂佛像的地方。

转轮藏:建于乾隆年间,整组建筑由正殿,配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组成,是清朝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配亭为上、下两层,有木制彩油四层木塔贯穿其中,木塔贮经文、佛像,可以转动,以象征诵读经文。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乾隆十六年(1751)立,用整块巨石雕造,通高9.8米,造型宏伟,比例匀称,雕刻精美。碑正面刻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全文,记述了当年展拓昆明湖的目的和过程。

宝云阁铜殿为清朝帝后祈福颂经之所,乾隆二十年(1755)建成,通高7.55米,重207吨。铜殿梁柱、斗拱、椽瓦、匾联等全部构件采用我国传统的“拨蜡法”和“掰沙法”工艺铸造并将表面处理成蟹青冷古铜色,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一八六〇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宝云阁铜殿是园内极少数幸存建筑之一,但内部陈设被劫掠一空,一九〇〇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破坏,并有十扇铜窗流失国外。一九九三年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出资购得并捐赠予颐和园。

智慧海:清乾隆时期(1736-1795)建,结构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梁柱承重,俗称无梁殿。建筑屋顶、壁画均用五色琉璃装饰,并嵌有无量寿佛一千一百一十尊,和殿内佛像均为乾隆时文物。一九〇〇年,壁面琉璃佛像遭到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智慧海和殿前牌楼正面和背面的石额题字组成“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一首佛教的偈语。

众香界宗教牌坊,砖石结构,表面用五色琉璃瓦件装饰。在牌坊的正、反面石额和智慧海的前后石额上分别刻着:“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将这里比作佛门圣地。



[ 本帖最后由 小徐614 于 2009-9-19 11:31 编辑 ]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1:56
标题: 后山后湖景区
后山后湖景区

2009-9-19

   后山后湖景区包括万寿山北坡和人工开凿的后湖。这里水清山幽,环境雅致,在清漪园时期,也曾有过众多的建筑,可于前山景区相媲美。从北宫门经后湖上的三孔桥,沿松堂、须弥灵境殿、香岩宗印之阁、四大部洲可从后山直登万寿山顶,这组建筑群的东侧为“善现寺”,西侧为“云会寺”。在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掠夺后,只剩下一座五彩琉璃多宝塔矗立在后山。光绪年间,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因财力不足,主要修建了前山景区,后山只在香岩宗印之阁原址改建了一座佛殿。后湖西起荇桥,东至谐趣园,沿岸的苏州街也是解放后恢复的,重现了当年的繁荣景象。

四大部洲



    后山的主要景观是四大部洲。独特的平面布局,奇异的建筑立面,强烈的宗教色彩,给这座寺庙多少带来几分神秘感,这原是由十九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根据佛经的描述,在佛所居的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北俱卢州,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形状多不相同,分别依次为方形、三角形、半月形、圆月形。据说这四种不同形状,又对应着佛家称为“四大”的--地(方形)、火(三角形)、风(半月形)、水(圆形)。另十五座建筑是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四座塔台和象征须弥山的香岩宗印之阁。

    四大部洲的东胜神洲殿象征风,起着长养万物的作用,形如半月,故建筑月牙形台殿;南赡部洲殿象征火,形为三角,起着促进万物成熟的作用,建成梯形台殿;西牛货洲殿象征水,摄受万物,建成椭圆形台殿;北俱卢洲殿象征地,保护万物,建成正方形台殿。四座宝塔分别代表佛之“四智”,白色塔为“大圆境智”,能清楚地反映、认识世界万象;黑色塔为“平等性智”,视世界万物平等无差别;红色塔为“妙观察智”,表示佛能明察善恶,妙观万法;绿色塔为“成所作智”,表示信佛能成就自利和利他事业。整个建筑群在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布局与此相似。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2:24
标题: 昆明湖
昆明湖



2009-9-19

目录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上好山园》

昆明湖历史沿革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约为它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元朝定都北京后,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慧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

  明代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时人尚有“西湖十寺”与“西湖十景”之誉。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钓鱼取乐。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环湖十里,一郡之盛观”。明朝时,每年桃红柳绿时,京城百姓扶老携幼,争往西湖踏青赏春,名曰:“耍西湖景”。

  至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500多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

昆明湖风景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 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按照中国历代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理水方式,在湖内建有“南湖岛”“治镜阁岛”和“藻鉴堂岛”三个中心岛屿,并且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修建成西堤。粼粼的湖水,蜿蜒的堤式,错落的岛屿,以及隐现在湖畔风光中的各式建筑,组成了颐和园中以水为主体的绝色风景。颐和园昆明湖巧妙地利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借景手法,将远处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纳入游人的视线,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颐和园的昆明湖,是北京近郊最吸引人的水域。颐和园中昆明湖的水面占公园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根据水域的分割状况,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大湖、西湖和后湖。其中西湖又可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昆明湖绕流万寿山后山脚下的溪河,称为后湖。后湖也可分为后湖和谐趣园湖两部分,但主要水面集中在大湖。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水域广阔,景色秀丽,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纷而至。人们在昆明湖泛舟消暑,微风拂面,微波涟漪。西望玉峰宝塔,立于青山之上,北看佛香高阁,处于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暑意顿消。当人们在风和日丽的夏秋之际,立于岸边,放眼观看,湖面上汽艇、画舫,载着游客环湖游览,条条小船,乘着游客划桨而航,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气勃勃。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昆明湖上好山园》

  入冬以来,颐和园内昆明湖因蓄水闸截流,干涸见底,吸引无数好奇游人下湖探秘。日前,有人还在知春亭西北湖底从一建筑遗址的三合土地基底部洞穴内掏出一只冻死的大乌龟。

  说起此处遗址,确实鲜为人知。此地基之上建筑,大约被毁300余年了。因为乾隆开挖瓮山泊,“展拓湖光千顷碧”,是始于1750年。从那时起昆明湖蓄西山诸泉之水,直到1991年市政府拨款对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这之前,该遗址一直淹没于水下。1991年冬的机械化清淤,本人有幸经历全过程,夜间目睹挖掘机与坚硬的地基石碰触打出的火花。几天后,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将遗址清理勘查,结果记载于《颐和园志》:瓮山在明末文人的诗集中曾被称为好山,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了清漪园创建时期,并反复吟唱在乾隆皇帝描写湖山景色的诗中。昆明湖清淤时,在距乐寿堂南面约100米,距耶律楚材墓西面约200米处的湖底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场勘查有两处较完整的建筑基础(上面第一层是分口青砖,第二层是大块长方青砖,第三层是用三合土铺成的三层墁,最底层是三合土与碎石块、柏木钉混合做成的基础),也有许多柏木钉纵横排列深埋于湖泥之中。在发掘遗址的过程中,清理出许多明朝到清初的青花瓷片及少量的铜钱等小件文物。根据遗址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推测,此处建筑遗址是很有争议的“好山园”。好山园见诸记载很少,仅在乾隆十五年御制诗《题耶律楚材墓·诗序》中有:“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句。(此诗镌刻于耶律楚材墓前的龟驮石碑之上)证实在建清漪园之初,于瓮山东麓、耶律楚材墓之西确有好山园,但建造年代及规模不详。许多人对该园是否存在有异议。1979年,清华大学建工系编写的《建筑史论文集》第二集“北京西北部的园林”中有如下叙述:“元世祖忽必烈采纳郭守敬建议,于至元二十九年在昌平白浮村筑堰,把神山诸泉之水先西行后转南,流经青龙桥,再绕过瓮山而汇聚于南面瓮山泊……水位得到控制。附近陆续有园林建成。好山园就是其中的一座……明正德年间,以好山园为行宫,一座改瓮山为金山,故好山园也叫金山行宫。”此文还录有文人诗咏,有清人沈德潜《西湖堤散步诗》:“左带平田右带湖,晴虹一路绕菇蒲。波间柳影疏间密,云际山容有忽无。遗臭丰碑旧阉竖,煎茶古寺老浮屠。闲游宛似苏堤上,欲向桥边问酒胪。”文中说的“遗臭丰碑旧阉竖”指好山园曾一度是宦官魏忠贤的私园。

  198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编写《颐和园……中国园林建筑的传世绝响》中载:“关于瓮山东麓的小园林好山园的情况,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为明代私家园林,曾一度归魏忠贤所有;一说建于乾隆初年,位置紧邻耶律楚材墓之西北,可能是清漪园玉澜堂前身。

  乾隆15年初建清漪园时的御制诗序中有:“昔年营造时”之句,分析此园的建造应在乾隆初年。至于好山园具体位置,于1991年昆明湖清淤时得以现场勘查。有正殿、配殿及游廊基址。可证明乾隆十四年挖湖以前,该处确有小园林建筑。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好山园的历史提供了佐证。大湖放水前,人们游览颐和园,经过玉澜堂前的九道湾,不用下湖就可将该遗址放于视野内。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2:42
标题: 佛香阁
佛香阁

2009-9-19



  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清乾隆时(1736-1795)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时(1875一1908)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

  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兴建在20米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阁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下有20米高的石台基。阁上层榜曰 “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 “佛香阁”。内供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在此烧香礼佛。 游人至此,居高临下,可以饱览昆明湖及几十里以外的明媚风光。

    阁仗山雄,山因阁秀,万寿山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嶂和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小中见大,气势非凡,苍松翠柏,秀色葱茏。佛香阁面对的昆明湖又恰到好处地把这个画面全部倒映出来,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中国造园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借景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运用和体现。

  佛香阁依山而建,结构复杂,高台矗立,气势磅颉。在清漪园时期,它犹如巨擘将东边的圆明园、畅春园,西边的静明园、静宜园以及万寿山周围十几里以内的优美风景提携于周围,把当时“三山五园”巧妙地连成一体,使之成为一个大型皇家园林风景区。

佛香阁故事

  乾隆修造清漪园时,原准备在此处建一座九层宝塔,当建到第八层,乾隆一道圣旨,把已建好的八层拆掉,重新建造了一座八方阁,即佛香阁。对于乾隆拆塔建阁之事,历来众说不一。一种认为:乾隆建延寿塔,名义上为母后作寿,实则为把三山五园连成一体,想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但建到第八层时发现和原来想象不符,故拆塔建阁;另一种认为,京西一带,历来塔多,为避免塔影重叠,乾隆才下决心拆塔建阁。实际上,建阁确实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阁高而有气势,大而稳重,与前山建筑融洽得体。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3:56
标题: 长廊
长廊

2009-9-19



    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在颐和园众多的廊中,万寿山下横贯东西的彩画长廊是中国园林中最精彩的廊的代表。它像一条美丽的飘带,将分布在湖山之间的楼、台、亭、阁、轩、馆、舫、榭有机地联缀成为整体。从乐寿堂西的邀月门开始,至西面的石丈亭为止,长廊共有273间,全长278米,廊宽2。28米,柱高2。52米,柱间2。49米。廊的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亭。东西两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衔接着对鸥舫和鱼藻轩两座水榭。西北部连着山色湖光一楼。廊的地基随着万寿山南麓的地势高低而起伏;它的走向随着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弯曲,建筑师巧妙的利用廊间的建筑作为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避免了长廊过直、过长和地势不平,营造出曲折、绵延、无尽的廊式。

  长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绘有大小不同的苏式彩画,其14000余幅。内容有西湖风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许多画面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临摹沿途的景色。人物画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因此长廊又是一条艺术的画廊。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4:35
标题: 排云殿
排云殿

2009-9-19



概述

  排云殿景区位于万寿山南麓的中部,是颐和园南北中轴线上最重要的核心景观建筑组群。

历史

  排云殿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曾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建筑,是清末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地方。整个景区占地约8000平方米,以排云殿为中心,由排云门、玉华殿、云锦殿、二宫门、芳辉殿、紫霄殿、排云殿、德辉殿及连通各座殿堂的游廊、配房组成。1860年该建筑群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重建,改大报恩延寿寺下半部分为举行庆寿典礼的排云殿建筑群。现殿内多陈设慈禧庆寿时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

  排云殿地处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慈禧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它建在一座高台上,歇山重檐,前后由21间房屋组成。殿内有宝座、围屏、鼎炉、宫扇等,平台下对称排列着供防火盛水用的四口大铜缸,俗称“门海”。 排云殿四周有游廊和配殿,前院有水池或汉白玉砌成的金水桥。殿角重重叠叠,琉璃五彩缤纷。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排云”二字出自晋朝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在乾隆时期,这组建筑叫“大报恩延寿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并改名“排云殿”。据说,开始时慈禧想把这里作为她的寝宫,但在刚落成时慈禧就得了一场病,她认为到可能是此殿距佛门侧境“佛香阁”太近,不适于长期居住,后来她才决定把寝宫改在乐寿堂,而排云殿只作为她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殿建筑群介绍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始于昆明湖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智慧海,南北贯穿于一条中轴线,层层上升,气势宏伟。现为颐和园皇家宫廷历史原状陈列区。

  “云辉玉宇”牌楼,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云辉玉宇”牌楼表示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它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在排云门前,除立有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之外,还有两侧各摆放了六块不同形态的太湖石,喻意为十二生肖。牌楼上的南北匾额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赞美与颂誉,也暗含了君臣尊卑的封建礼制秩序。

  玉华殿,原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钟楼,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一进院落的东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曾是慈禧皇太后举行万寿庆典时皇上临时休息的地方。现殿内陈列文物多为当年王公大臣们进献慈禧的寿礼。

  云锦殿,原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鼓楼,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一进院落的西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曾是慈禧皇太后举行万寿庆典时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现殿内陈列文物多为当年王公大臣们进献慈禧的寿礼。

  二宫门,排云殿建筑群第二进院落的宫门,面阔三间,卷棚歇山顶。宫门房檐下悬"万寿无疆"黑漆金字匾,是慈禧皇太后万寿庆典中宣读贺寿表文的地方。

  芳辉殿,原为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妙觉殿,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二进院落的东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芳辉"二字寓意祥瑞生平。现殿内陈列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部分寿礼。

  紫霄殿,原为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真如殿,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1886年改建为排云殿第二进院落的西配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紫霄"二字寓意祥瑞生平。现殿内陈列王公大臣进献慈禧的部分寿礼。

  排云殿,重檐正脊歇山顶,饰黄色琉璃瓦。大殿建于原大报恩延寿寺大雄宝殿基址之上,专供慈禧庆寿使用。殿名源于晋代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寓意此处为仙人居所、长生不老之地。现殿内陈设为慈禧万寿庆典时原状。

  德辉殿,原为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多宝殿,大殿面阔五间,单檐正脊歇山顶,前出廊,两翼有爬山廊与排云殿相连,是帝后到佛香阁礼佛时更衣休息的场所。现殿内陈设"排云殿景区修缮展"。

  佛香阁,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始建成,是全园的标志性建筑。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建筑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层四重檐,气势宏伟,中正庄严。阁内供奉明代铜胎千手观音佛像一尊。

  转轮藏建筑群,乾隆时期始建,是清朝帝后贮藏经书、佛像和念经祈祷的地方。样式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由正殿、两座安放轮藏的彩亭和万寿山昆明湖碑组成。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清漪园时幸免于火患,但遭洗劫,1886年慈禧对整组建筑进行大修。

  五方阁建筑群,乾隆时期始建,以宝云阁铜殿为中心,由主配殿、角亭、游廊等围合成方形院落,其布局象征佛教密宗的“曼荼罗”,意喻“万德圆满”、众神聚集。1860年被焚毁,1886年重建。“五方”表示聚五方之色,寓意天下归心,四海升平。

  为迎接北京2008奥运会,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排云殿景区于2005年实施自1886年重建以来的第二次全面修缮。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4:49
标题: 乐寿堂
颐和园之乐寿堂

2009-9-19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时期的清漪园建筑,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孝敬他的母亲,下旨为其母亲六十大寿而营建的。这座建筑檐下挂“乐寿堂”三字大匾额。

  其实,“乐寿堂”的“乐寿”二字,追溯起来,出自《论语——雍也》篇,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乾隆皇帝在《御制诗——乐寿堂》里,亦有自注,他说:“向以万寿山背山临水,因名其堂曰‘乐寿’。屡有诗,后得董其昌《论古帖》,知宋高宗内禅后,有乐寿老人之称,喜其不约而同,因此名宁寿宫书堂,以待倦勤后居之。”

  乐寿堂原为两层建筑,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建时,改成现在的式样,并成为西太后慈禧在颐和园内的寝宫。乐寿堂按照宫廷原状陈列,中间为起居室,西套间为寝宫,东套间为更衣室。起居室内,用名贵木材紫檀雕制的相当精致的“御案宝座”,设置在室内中间,在其后有十五折的玻璃屏风,将室内照的格外宽敞。在其两侧,插列有孔雀羽毛掌扇。这对羽毛掌扇,不仅相当精致,而且能点缀出西太后慈禧的威仪。

  在“御案宝座”的两端,还陈列有盛果子用的一对青花大果盘。每一盘能堆放四五百只各色水果。这是专供闻“味儿”的。在起居室的四角,还配置有四只镀金九桃大铜炉,专供点燃檀香调节室内空气的。在中间还有两张“八仙鱼桌”,制作得相当讲究:桌面为两层玻璃结构,夹层嵌制以“(溪鸟)(勒鸟)木”——水鸟名和用象牙雕成的相当精致的“亭台楼阁”。其下,为方形鱼槽,可放养“金鱼”。美丽的金鱼穿游在“亭台楼阁”之间,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紫禁城之乐寿堂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嘉庆七年(1802)修葺,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乐寿堂面阔7间,进深3间,周围廊。通面阔36.15米,通进深23.20米,建筑面积839平方米。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自地面至正脊高18.7米。柱网结构为减柱造,即明间与东、西次间减杀了前檐4根金柱。为装修和支撑二层楼板的需要,在室内6根金柱南1.82米处增柱6根,东、西稍间靠北距老檐柱南1.6米处增柱2根,增加的8柱外观与构造柱相同,但上方没有承重的梁枋构架,至天花梁底皮止。乐寿堂明间前后檐为五抹步步锦槅扇4扇,余各间均为槛窗,槛窗分三层,下为玻璃窗,上二层步步锦支窗。室内明、次间以东西向阁道分隔成南北两厅。东西稍间南部和靠北墙通道为单层,余为两层,第二层面积达341平方米。大厅仙楼和东西稍间南部、北廊以及夹层、阁道的装修式样风格统一,多用楠木包以紫檀、花梨等贵重木材,间饰玉石、珐琅等饰件。乐寿堂仙楼为乾隆时期建筑装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为木雕,与整个室内装修相衬托,雍容华贵。乾隆五十二年(1760),大禹治水图玉山琢成后,一直陈设在北部大厅。“乐寿堂”匾悬于室内北部大厅北檐。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4:58
标题: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

2009-9-19



  颐和园依山水,园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在湖的 西 晚上的十七孔桥部,

  有一西堤,堤上也修造六座造形优美的桥。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系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 颐和园,原是作为帝王的行宫与游赏花园,面积达290公顷(4350亩),整座园林,以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为中心,依不同的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等,精致而优美。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桥身长一百五十米,宽八米,由十七个券洞组成,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姿态各异的石狮,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象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

  出文昌阁向南,湖滨小岛上即知春亭,因岛上遍植桃柳,最早显春意,故得此名。站立亭中远眺近望,远、中、近景一览无遗,是观全园景色的最佳地点。岸边还有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祠。再向南行,即可见全园最大的廓如亭,八角重檐,由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独具特色。该亭如一秤锤,压在十七孔桥东端,挑起桥西侧的重点景区南湖岛。廓如亭旁边有一铜牛,铸于1775年,是特有景观,青铜牛身下是石雕的海浪纹须弥座,表示镇水之意。

  十七孔桥图

  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整体桥长150米,宽8米,因由17个桥洞组成而得名,是园内最大的一座石桥梁。它西连西湖岛,东接廊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不但是前往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被此桥的参与,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石桥两侧的栏杆上,雕刻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44只。比起北京石狮子最多的卢沟桥,还多上59只。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别有一番游兴。

  从全湖来看,长长的西堤与从西堤岔出去的短堤将湖隔成三块,而分立其中的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岛,分别象征着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是道教信仰中的不老仙境。从全园来看,南湖岛与万寿山佛香阁的位置在对景手法上呈一宾一主之姿。而西堤之外无限深远,借用园外西山淡抹的自然风光,给人开阔之感,确是景无边,意不尽。

  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清乾隆皇帝所撰写。在桥的南端横联上刻有“修虫柬 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此桥的风景,在优雅宁静之夜游赏更加怡人。

  颐和园十七孔桥

  造型优美的十七孔桥,将昆明湖的水面分出层次,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被此桥的参与,将空旷的孤寂感消弭无踪,这些都是造园设计者神工巧匠的神来之笔。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5:14
标题: 石舫
石舫



  “舫”的形象与舟相类似,筑于水滨,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

【园林中舫的文化含义】

  中国园林里面,有水就有舟。因为舟是石头做的,所以不用担心会象木船一样顺水漂走,不用缆绳去系着。因此,这些石舫往往有一个“不系舟”的题字。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真是中国文化下最妙的绝句之一。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想一想,不像西方人那么直白。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我这个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

【中国园林中比较著名的石舫】
  
北京颐和园石舫:

   北京颐和园石舫(如图)又名清晏航,位于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

  舫上舱楼原为古建筑形式,但在英法联军入侵时,舫上的中式舱楼被焚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慈禧意图,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并取河清晏之义,取名清晏舫。
  
苏州狮子林石舫:

   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国初年。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犹如跳板。船身、梁柱、屋顶为石构,门窗、挂落、装修为木制。前舱耸起,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船低平,屋顶为平台,屋舱上下二屋,有楼梯相通。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
  
南京总统府西花园石舫:

   南京总统府西花园石舫位于南京城东长江路292号南京总统府遗址,为太平天国时期遗构。1864年7月,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放火烧了天朝宫殿,只有中心建筑五间八架的“金龙殿”与西花园内的石舫,水榭等等保留了下来。
  
北京大学燕园石舫遗址:

   位于北京大学燕园未名湖畔,清代这一带称淑春园,属圆明园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和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淑春园亦遭破坏,仅残存石舫底座及“临风待月楼”,即今临湖轩故址。

  圆明园别有洞天石舫圆明园石舫

  1985-1992年间,别有洞天遗址全面整修山形河道,绿化环境,先后修复石舫基座和西山四方亭。现今遗址处还留有石舫的基座。

  泗水泉林石舫

  林为“山东诸泉之冠”。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描述泗水泉林为“五穴吐水、五泉俱导,各径尺余”。

  早年孔子曾在此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宋代朱熹也曾在此写下“夏日寻芳泗水滨”的诗句;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专门在此修建行宫,并九次到此居住。现在还留有石舫遗址。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5:49
标题: 颐和园大戏楼
颐和园大戏楼

2009-9-19



  中国清朝的慈禧太后是有名的戏迷,她不但喜欢看戏,而且自己写剧本,来了兴致还要穿上戏服上台演上一段,据说,慈禧最喜欢扮演的角色是观音菩萨。慈禧爱戏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看戏,她还特意兴师动众地建了一座戏楼,这就是我今天要为您介绍的国宝文物——颐和园的大戏楼。这座戏楼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戏楼。那么它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戏楼呢?

  清朝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光绪年间,有一次,京剧名角陈德霖为慈禧演出《玉堂春》。陈德霖在剧中扮演苏三,他的声音圆润清脆、刚中有柔,慈禧坐在台下微微颔首,听得津津有味。

  陈德霖唱到“来在督察院,举目往上观,两旁的刀斧手,吓得我胆战心又寒。苏三此去好有一比”,接下来的唱词应该是“羊入虎口,有去无还”,词未出口,陈德霖忽然想到,慈禧是乙未年生人,属羊的,她一生最忌讳 “羊”字,连御膳房做菜用的羊肉也得改称“福肉”,“羊入虎口”这唱词岂不是犯了老佛爷的忌讳?

  想到这,陈德霖急得手心直冒汗,要知道给慈禧太后唱戏,如果触了她的霉头,轻则挨板子,重则就有掉脑袋的危险;陈德霖用余光向台下一看,慈禧一脸的严肃,紧张的气氛令在场的妃嫔大臣们连气都不敢出。

  突然,陈德霖灵机一动,将唱词改作:“苏三此去好有一比,鱼儿落网,有去无还”,文字变了,而词义未变。台下的慈禧嘴角露出了微笑。戏结束后,慈禧当场夸奖陈德霖戏唱得好,人又机灵,对其厚加赏赐。而这句被改动的戏词,也一直流传了下来,至今仍被沿用。

  慈禧太后爱看戏,而且对于剧中演员的服装、唱腔要求也极为严格,该唱上声的唱平声不行,该向右看的向左瞧不行。不但如此,慈禧太后对于看戏的环境也是非常挑剔。颐和园听鹂馆内本来有一座两层的戏楼,慈禧嫌不够气派,专门下旨修建了一座大戏楼,供她看戏之用。

  大戏楼的修建前后耗费了四年时间,用去白银71万两。戏楼高21米,宽17米,翘角重檐,朱栏绿柱,壮观雄伟。大戏楼内共分三层,上称福台、中称禄台、下称寿台,慈禧过生日时还喜欢别出心裁,让不同的戏班,在大戏楼的一、二、三层演同一个剧目,以取热闹和吉祥。

  大戏楼的设计备显匠心:顶上有7个“天井”,地上是活动的木板,扮演神仙鬼怪的演员可以逼真地从天而降,也可以一下子潜入地下,变化无穷。大戏楼地下还有一口井,砌了五个方形水池,可喷射出水花,在演出“水漫金山”等剧情时,就可以展现滔滔白浪的场景。

  慈禧每到颐和园内,第二天必定要在大戏楼内开锣唱戏,而能在大戏楼里为慈禧演戏的当然也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当时非常著名的梨园界名角,如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等。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6:57
标题: 颐和园苏州街和画中游
颐和园苏州街和画中游

2009-9-19

颐和园苏州街



    颐和园苏州街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称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90年在遗址上复建,是我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苏州街位于苏州河中段,街全长300余米,一水两街,沿岸作市,共设各式铺面64座,牌楼(坊)14座,小桥8座。两岸茶馆、酒楼、钱庄、药店、当铺、绸布店、印书局等应有尽有、多姿多彩。清代时期,这里的店员、伙计均由太监、宫女装扮,每当皇帝、皇后、妃嫔们等来此游幸、购物之时,便煞有介事地做起火热的"买卖"来。列肆(市)于皇家宫苑的做法而始于汉代。在此雄伟的喇嘛庙前,兴建起如此秀丽的江南式水镇市街,犹如荟萃娱乐、美食、商贸于一体的民间庙会,这反映出别出风韵的清宫生活,以及我国繁盛的传统商业文化。游人至此可沿岸或乘小舟购物,充满仿古旅游的浓郁乐趣,集中展现了中国18世纪的商业文化。

颐和园之画中游



    在长廊西段北侧,有一座高台阶的院落。门前挂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金支秀华”四个字,这就是颐和园“听鹂馆”的一组建筑群。在听鹂馆后边的山坡上,在高出听鹂馆地面约十米的半山腰处,还有一处建筑华丽的院落,曰“画中游”。

    画中游是万寿山西段一处重要的景点建筑,它依山而构,和万寿山东段的景福阁大致处于对等的位置。画中游由于地处半山腰,丰富多采的楼台亭阁,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由远处望去,在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各色琉璃瓦组成的建筑群,高低相依,深暗得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步入建筑群中,由于楼台亭阁是由曲廊暗洞连接,在廊中漫步或在洞中穿行,眼前是半虚半实,若明若暗的景观,如临画中游览一般。正如乾隆诗云:

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之窗万景收。

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



[ 本帖最后由 小徐614 于 2009-9-19 17:01 编辑 ]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19 17:33
标题: 颐和园铜亭
颐和园铜亭

2009-9-19



  在北京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佛香阁西侧,有一组方环形建筑,叫五方阁,它的中央便是著名的铜亭。铜亭的正名叫宝云阁,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一座全部用铜铸造的仿木结构佛殿,因其外形像亭,故俗称铜亭。

  铜亭坐落在汉白玉的须弥座上,通高7.55米,重207吨,四方形,重檐歇山顶。它的梁柱、斗拱、椽瓦、门窗以及匾额、对联等全部构件都酷似木结构,呈蟹青冷古铜色,极为精美壮观,是采用我国传统的“拨蜡法”与“掰沙法”铸造的,其工艺十分繁复。据记载,铸造后,雕凿打磨下的铜屑就达2.5吨。在铜亭南坎墙的内侧,刻有参加这项工程的工匠们的姓名,其中有铸匠、凿匠、拨蜡匠、镟匠、锉匠等共40名,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就是他们在这样高的山坡上铸造起这么沉重而精美的铜亭!

  铜亭是座宗教建筑。清代,每月逢初一、十五,喇嘛们为帝后祈福求寿,都在这里念经。后面五方阁下高大的石壁上,刻有莲花边框,是当年诵经时悬挂佛像的地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1888年改名颐和园)时,无法烧毁它,是园内仅存的几座建筑之一,但内部陈设被劫掠一空。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破坏,连门窗也被劫运到海外,只剩一张铜供桌。这供桌仍难逃厄运,1945年日本侵略军把它和园内各处铜缸一并盗走,准备熔化改制军火武器。刚运到天津,抗战胜利,日寇宣布投降了,才又送回颐和园。1993年,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出资51.5万美元,将十扇铜窗购回并捐赠给我国。1996年又由法国送还铜窗一扇。颐和园又费尽心力将其他门窗补齐。这样,丢失近百年的18世纪的珍贵文物终于又安装在原来的位置上,使精美的铜亭得以恢复完整的面貌。铜亭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整个颐和园一起,将永远保留后世百代!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20 12:22
标题: 颐和园智慧海
颐和园智慧海

2009-9-20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在建筑的上部,用了少量紫色和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  

“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是用石砖发券砌成的,不用枋檩承重,所以也有人叫它“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无量殿”。智慧海地处万寿山中轴建筑群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还有一座用五彩琉璃建造的牌坊“众香界”。它们色彩绚丽,把从排云殿至佛香阁一组建筑群烘托得既有气势又富丽堂皇。

智慧海始建于乾隆年间。在1860年英法联军放火烧毁这座园林时,因为智慧海没有木料,都是砖石,故没有被焚毁。他们见不能烧毁便用石头、铁器等往墙上乱砸,把不少小佛像砸坏。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又闯进颐和园,他们又对这座建筑进行了乱砸乱砍,毁了不少佛像。侵略者们的这些劣迹,今天仍留在墙壁上。

“智慧海”游记

推荐度:★★★★★

理 由:由于没有使用木料而幸运地逃过了英法联军的大火,是颐和园内唯一货真价实的老建筑,蒙藏建筑风格明显,1110尊琉璃小佛十分壮观,而内奉观音坐像端庄典雅,壁画可谓精美绝伦,且不需门票,与佛香阁甚近,无论从哪路下山都应该一看。

从四大洲部往上爬,来到万寿山的制高点,这里没有一般山川顶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相反,显得有些局促和拥挤,小小的山顶之上,竟然承载着一座大大的蒙藏风格宫殿建筑,其名“智慧海”。

智慧海,不用说肯定出自佛教偈语,本人对于佛教典籍毫无研究,不知道智慧海的出处,不过不难想象就是比喻佛法的智慧如同大海般浩淼。智慧海的大殿与其前面的牌坊二合为一,牌坊加上大殿前后四块匾额分别镌刻着“众香界”、“抵树林”、“智慧海”、“吉祥云”,连起来正好成为一句完整的佛教偈语。至于它的真正涵义,我在网上查了很久也不得而知,好在字面的意思都比较容易理解,只等以后遇到高手点破。

智慧海的一大特点是建筑样式,它是一座砖石仿木结构的无梁殿,在古代中国,无梁殿是屡见不鲜的,足见我们古人建筑水平之高超。而最为有特色的是,智慧海通体用色彩绚丽的五色琉璃砖瓦装饰,阳光之下熠熠生辉,与四大洲部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殿外壁面上嵌有一千一百一十尊琉璃佛更是独此一家,可惜也没有能够逃脱1860年英法联军的魔爪,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不但所有佛头荡然无存,许多佛手也被凿去。佛教雕塑作品尤其以佛头和佛手为精美,虽然后人业已补齐1110尊佛像的头颅,往昔的精美却已经不再,由此便徒增了一丝忧国忧民的情怀!

智慧海之中供奉着一尊观音坐像,两边墙壁的佛龛之中分坐文殊和普贤菩萨,据说是铸造于清朝乾隆年间,看颜色应该是铜胚镀金,观音端坐于莲花台上,体态端庄,形容曼妙。一手持净瓶、一手持柳叶,净瓶口向上,按照佛教的传说,这种姿态的观音是观音承受人间72苦的33个化身之一,叫做“净瓶观音”。

让我惊讶的是智慧海内壁上精美的壁画,以祥云和花卉为主要题材,栩栩如生,偷偷拍了几张照片。

游完园子才知道,智慧海是颐和园中唯一“货真价实”的“mide in 乾隆”,正是由于它通体未用一钉一木,才幸免于1860年的那一场大火,幸也?幸也。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20 12:34
标题: 颐和园铜牛
颐和园铜牛

2009-9-20



    铜牛位于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以形态生动、逼真着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据传说,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大肆抢掠。侵略者听说颐和园昆明湖东岸有金牛,便立即进园抢夺。但因铜牛体重而坚固,侵略者们难以运走或分解,于是他们就用刀子在牛背上乱刮一气,后来发现是铜的,才肯罢休。  

    为什幺要在昆明湖东岸放置一铜牛?据说,老北京时,有金木水火土五镇。而颐和园的昆明湖代表五镇中的水镇。古代传说牛识水性,在水边置一铜牛,起镇水之用。铜牛身上刻有铭文,其铭曰:“夏禹治河,铁牛传诵。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龟。鎁比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建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从中可以看出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颐和园铜牛的传说

  传说一:七孔桥头说铜牛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传说二:禹治水铸铁牛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人人皆知的故事。大禹,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长、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始者。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鲧之子。奉舜命治理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终于治平水患。据传说,大禹每治好一处水患,便铸造一条铁牛沉入河底,认为牛识水性,可防河水泛滥。

  传说三:乾隆皇帝铸铜牛

  到了唐代,经过长期沿袭,人们不再把铁牛投入河中,而是把牛放置在河岸边。清代高宗皇帝弘历,好大喜功,仿盛唐而自比尧舜禹,袭古人而又标新立异,于乾隆二十年(1755),沿用大禹治水的传说,仿唐朝铁牛上岸的做法,命匠人铸造了一只铜牛,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其全文是:“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 (音驮,一种爬行动物)鼋(音元,俗儿鼋)。 (音湾)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乾隆皇帝一生好大喜功,但毕竟是一代较有作为的君主。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传说四:天上人间话铜牛

  铜牛是天上牛郎的象征。乾隆皇帝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皇大帝,把昆明湖比作为天河。在天河两侧必有牛郎和织女。昆明湖东堤岸边设置了“牛郎”,那么织女又在何方?据有关史料记载,昆明湖西侧有“织耕图”,以此象征“织女”。据民间传说,在昆明湖西墙外某一菜园里,曾发现了“织耕图”的踪迹。有一汉白玉石碑,上刻有三个字“织耕图”和乾隆御笔的方印,这织女如何在西墙外?据分析,在1860和1900年,因为晚清府腐败无能,颐和园遭帝国主义列强两次劫难,很多珍贵文物遭受破坏,被偷盗哄抢很多,有一些流失园外,也就不足为奇了。乾隆把自己比作玉皇大帝,晚清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则把自己比作天上国母王母娘娘。在扩建颐和园时,她曾传下御旨,要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了。既然有天宫天河,当然要有牛郎和织女了。为此,她见昆明湖东堤已经安置了铜牛,能够象征牛郎,所以又在石舫的旁边,建起了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好冲着织女亭所在方向,以昆明湖(天河)为界,便暗合了牛郎和织女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五:铜牛遭难民相救

  1860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侵占了颐和园。侵略者贪婪无度,掠夺成性,破坏园林,抢夺文物。镀金铜牛身上的金箔,也成为他们抢的目标。这伙儿魔鬼竟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块一块剥金箔。铜牛在哭泣,湖水在落泪,手无寸铁的当地居民一个个义愤填膺,怒气冲天。后来又听说,金箔剥完之后,这伙魔鬼还打算将铜牛运出颐和园化铜卖钱,合伙分赃。民众们经过商议,决定挑选十个身强体壮的大汉,趁天黑夜静之时,带上工具,潜入颐和园,将铜牛沉入了昆明湖底。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昆明湖东堤留下一点痕迹。第二天,附近居民纷纷传说,铜牛被大风刮跑了,洋鬼子寻不到破绽,真以为是上帝的安排,也就没有再寻找。由于人民的保护,时至今日,铜牛才得以在昆明湖东堤岸边,向广大游人展示。

  传说六:铜牛的铸造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古代用拨蜡法铸造的代表作。我国古代雕刻,是以写意见长,这只铜牛,却用了写实的手法,它不仅造形生动,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置于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好似回首惊顾,若有所闻。炯炯目光注视着昆明湖的西北方向。它神态自若,造型逼真、反映了我国当时的铸造艺术水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镀金铜牛,也是颐和园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20 13:46
标题: 玉澜堂
玉澜堂

2009-9-20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三个殿原先均有后门,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

    这组建筑初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烧,1892年重建。1898年,因戊戌变法,致使帝后两党矛盾日趋白热化。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强迫光绪发布“上谕”,说自己有病,恳请太后再次“训政”。光绪本人被囚。

    从此,慈禧每年到颐和园居住时,都要把光绪带到园中囚禁在玉澜堂,东、西、北三面通道均用砖墙阻隔,正南有慈禧派亲信太监在值房日夜监视。光绪不仅失去自由,连生活水准也下降。当时为防止光绪与外界接触,曾砌了多道墙壁,如今仍能见到痕迹。现在堂后仍保留着当年砌的砖墙。


  玉澜堂在乾隆时是皇帝的一座书堂,嘉庆皇帝曾在这里办公、用膳、召见大臣。道光年间,为节俭开支,撤消了一些陈设,这里被用来赐宴有功的大臣。

殿内陈设的主要格局是:

  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宝座后为五屏照背。地上设有盖火盆。落地罩内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两边安冠架、书桌。桌上放置瓶、盒、砚、匣。匣内盛水盛、笔山、册页、墨床、墨等物。

  东西靠墙安设几案,上置樽、钟、鼎、铎、书籍等物。墙上贴有字画。后抱厦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床上左边设香几,上置册页、石盒、插屏。右边设书桌,上置册页、手卷等物。床两边安放樽、炉、奁、镜等物。靠南墙安放几案,案两边设书格,案上、格内皆陈放书籍。东间面西安楠柏木包厢床,床左边安放香几,放置书籍。右边安放书桌,放置书籍和盛放玉版的盖匣。地上设有盖火盆。明柱前安放高足香几。曲尺影壁四面贴有山水画。

  西间东边设楠柏木包厢床,两边安放书桌。左桌安设觚,墨、瓶、砚、匣。右桌安设炉、瓶、盒、手卷、册页等。西墙楠木条案上设玉壶春、字帖和书籍。西边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上设香几,安放书籍、册页。旁有冠架、书格。落地罩外靠东墙安放书案,上设书籍、梅瓶。地上设铜火盆。

  西抱厦面东安放楠柏木包厢万字床,上设手卷、如意、盒、几、盘、匣、瓶以及内盛碧玉刻"万寿山清漪园之宝"印玺1方的紫檀盖匣。炕案上设瓶、罐、书籍,内盛青玉刻"万寿山清漪园之宝" 印玺1方的雕紫檀罩盖匣。书格1对,左格内设花觚、柳斗、左右抽屉内盛有册页。床上设绢做龙舟2对、紫檀座1对、红木座1对,牙做龙舟1对。

  玉澜堂的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在清漪园时陈设也相当丰富,有罗汉宝座床、九屏照壁、宫扇、绣墩、炕案、插屏镜、条案、册页、字画等。

  1898年后,两殿中砌起南北向砖墙,陈设撤消。殿外陈设仅存石座。

  光绪时期,玉澜堂被用做光绪帝的寝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此,殿堂中仅有家具等日常用品而极少文玩装饰。据光绪二十八年的陈设册记载,玉澜堂内曾经摆放的陈设只有105件,以家具为主,有金漆宝座、茶几、多宝格、杌凳,硬木藤心床、硬木藤底罗汉床,硬木雕龙柜橱、雕龙顶竖柜、雕龙福寿椅、雕福寿翘头案、雕寿字椅、玻璃围屏、玻璃插屏镜、宝座床,硬木嵌螺甸大理石八仙桌和椅子、茶几,琴桌、硬木厢丝竹小条案、硬木雕云龙大插屏、硬木雕心龙翘头案、架几案,硬木龙书案、多宝格围屏、足踏、小案桌、矮脚琴案、三起圆桌、大小插屏、高腿盆景座、高腿果盘架、大小琴桌、月牙桌、小撬头案、架几、圆桌、小床、多宝格、香几、半圆案、炕案、狮子墩、厢嵌挂屏、高腿大果盘底、八方高腿盆景座,花梨瓷心茶几、炕案、条案、翘头案、炕桌、八仙桌、顶竖柜、小翘头案、藤心架子罗汉床、瓷心杌凳、雕云龙藤心椅子、雕竹梅琴桌、雕金字书琴桌,洋花梨雕刻字翘头案,花梨硬木24扇围屏,贴金雕龙宝座,红油地金批球宝座、金花红油地围屏、红油地金批球桌面、红油金花小膳桌,木根宝座,鸾翎宫扇,樟木床、红漆金丝琴桌等不配套的硬木家具。陈设仅有青花白地瓷樽、五彩百鹿大瓷樽、冻青暗花大斗、古铜诸葛鼓、古铜花插、古铜汉壶、珐琅圆宫熏、棕木诗意茶几、硬木文具小多宝格、硬木嵌青玉小插屏等16件。

  1949年后,玉澜堂按宫廷原状陈设布置,陈设品种中和了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保留着早期的"书堂" 和晚期的"寝宫" 特色。殿内正中地平床上的宝座、御案、掌扇、围屏等陈设,都是乾隆时的物品。特别是用紫檀木和沉香木镶嵌、拼贴、雕造而成的宝座、御案、香几,造型挺秀、花纹细腻,是颐和园家具中的精品。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9-20 14:10
标题: 谐趣园
谐趣园

2009-9-20



在万寿山东麓,靠近宫殿区,有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清漪园时此园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的。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所有建筑均围绕中间水池展开,沿廊而行,一步一景,再现了南方园林特色。  

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战国时代人物)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相传,庄子和惠子同在水边观鱼,一个说,鱼儿在水中游得真快乐;一个说,你不是鱼,怎幺知道鱼快乐;一个则反驳说,你不是我,怎幺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一个又说,我不是你,故不知你,而你非鱼,你也不知道鱼之乐。乾隆很欣赏这两位古人的辩论技巧。后来乾隆每过此桥时都有诗留下,其中一首诗写道:“錫步石桥上,轻悠 出水游。濠梁真识乐,竿浅不须投。子嗤我多辨,烟被匪外求。淋池春雨足,青藻任潜浮”。

    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地仅数亩的小园,趣味究在何处,略举一二。

  ① 声趣:入谐趣园,只见一池荷花,亭亭玉立,园内有一丛绿竹,竹荫深处,有山泉分成数股注入荷池。这道山泉的水源,来自昆明湖后湖东端,谐趣园取如此低洼的地势,主要就是为了形成这道山泉,使谐趣园的水面与后湖的水面形成一二米的落差,而在一二米的落差中,又运用山石的堆叠,分成几个层次,使川流不息的水声高低扬抑,犹如琴韵,难怪横卧在泉边的一块巨石上,镌有“玉琴峡”三字。有此一景,使这座园中之园有声有色,可谓谐趣园的“声趣”。

  谐趣园冬景② 楼趣:在玉琴峡西侧有一座瞩新楼,这座楼从园内侧看是两层楼,若从外层看,却是一层。原来,谐趣园宫门前是那条下坡路的最低点,继续往前,又逐步升高,可以直接步入瞩新楼的上层,这种似楼非楼的设计,可谓“楼趣”。

  ③ 桥趣: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接近水面,便于观鱼。取名知鱼桥,是引用了战国时代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一次有关知鱼不知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一个说,鱼儿游得真快乐;另一个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一个又反驳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古人的故事来增添游人的兴味,这是园中的“桥趣”。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10-5 13:15
标题: 颐和园图片集
颐和园图片集

2009-10-5

yiheyuan.jpg (81.79 KB, 下载次数: 126)

yiheyuan.jpg

20075171621103938.jpg (138.94 KB, 下载次数: 143)

20075171621103938.jpg

20075171621307954.jpg (149.88 KB, 下载次数: 124)

20075171621307954.jpg

2007517162103566.jpg (121.85 KB, 下载次数: 114)

2007517162103566.jpg

YHY004.jpg (105.04 KB, 下载次数: 132)

YHY004.jpg

2007517162147721.jpg (175.73 KB, 下载次数: 210)

2007517162147721.jpg

20075171620258991.jpg (183.8 KB, 下载次数: 114)

20075171620258991.jpg

06251424da61072d4d088d5f.jpg (48.58 KB, 下载次数: 109)

06251424da61072d4d088d5f.jpg

200751716233640.jpg (307.94 KB, 下载次数: 117)

200751716233640.jpg

200752610194745.jpg (99.36 KB, 下载次数: 120)

200752610194745.jpg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10-5 13:32
标题: 颐和园图片集(2)
颐和园图片集(2)

2009-10-5

ef168e8de518963eb31bbad6.jpg (87.44 KB, 下载次数: 137)

ef168e8de518963eb31bbad6.jpg

fcc81a115f84d9eaa7ef3fca.jpg (54.51 KB, 下载次数: 114)

fcc81a115f84d9eaa7ef3fca.jpg

20075171623281221.jpg (218.86 KB, 下载次数: 152)

20075171623281221.jpg

d71bb71111270c5ccb80c424.jpg (83.66 KB, 下载次数: 102)

d71bb71111270c5ccb80c424.jpg

d6358324a09e644b35a80fc2.jpg (62.69 KB, 下载次数: 135)

d6358324a09e644b35a80fc2.jpg

20075171623348550.jpg (213.99 KB, 下载次数: 126)

20075171623348550.jpg

20075171623395704.jpg (163.91 KB, 下载次数: 132)

20075171623395704.jpg

20075171623493253.jpg (258.05 KB, 下载次数: 107)

20075171623493253.jpg

d879fcf531fff0faf2d385a1.jpg (112.96 KB, 下载次数: 142)

d879fcf531fff0faf2d385a1.jpg

20075171623166279.jpg (290.71 KB, 下载次数: 135)

20075171623166279.jpg

作者: 小徐614    时间: 2009-10-5 16:20
标题: 颐和园图片集
颐和园图片集

2009-10-5

2006923153719510.jpg (52.83 KB, 下载次数: 133)

2006923153719510.jpg

2009519131136502.jpg (68.2 KB, 下载次数: 125)

2009519131136502.jpg

20075171620571505.jpg (129.34 KB, 下载次数: 136)

20075171620571505.jpg

20075171621252021.jpg (157.91 KB, 下载次数: 132)

20075171621252021.jpg

20075171621373615.jpg (146.33 KB, 下载次数: 126)

20075171621373615.jpg

20075171621504064.jpg (330.83 KB, 下载次数: 135)

20075171621504064.jpg

20075171622195278.jpg (225.16 KB, 下载次数: 108)

20075171622195278.jpg

20075171622488619.jpg (252.68 KB, 下载次数: 109)

20075171622488619.jpg

20075171623249955.jpg (183.27 KB, 下载次数: 127)

20075171623249955.jpg

20093212552388220.jpg (152.83 KB, 下载次数: 121)

20093212552388220.jpg

changlang.jpg (72.72 KB, 下载次数: 128)

changlang.jpg

f0a2462373776c799822edd7.jpg (56.27 KB, 下载次数: 129)

f0a2462373776c799822edd7.jpg

2007121317735225.jpg (156.46 KB, 下载次数: 120)

2007121317735225.jpg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0-7 20:56
标题: 中国北京市颐和园观光照片集
中国北京市颐和园观光照片集

2008-9-30

(原创)

敬请点击以下网址阅览、欣赏(内有60多张照片):

http://www.kaseisyoji.com/viewth ... &extra=page%3D2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