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2月肯尼迪政府新任国务卿腊斯克第一次会见台湾“大使”叶公超时,就敦促台湾当局制止在缅甸的残部窜入老挝捣乱,以免给中共出兵老挝提供口实。2月15日,一架台湾飞机在穿过泰国北部企图给缅甸境内的残部空投补给时,被缅甸战斗机击落。22日由腊斯克发给美国驻台北大使庄莱德(E. F. Drumright)一封措辞相当严厉的电报,等于最后通牒,警告蒋:如果再用美制飞机给那里的残部提供美国物资,将构成“对美国政府的一种重大冒犯和违背义务”。蒋介石深受震动,2月25日在住所召见庄莱德,声称他的政府虽然不能保证全体残部都能听命撤出来,也不能保证留下的那些人会缴械,但会把“接受我们影响的那些人撤回台湾”,并停止空投补给留下的那些人。
中国在福建前线地区集结重兵的行动,给美国敲响了警钟,美国对华政策面临是否卷入战争的考验。自1955年以来,中美间进行时断时续的大使级会谈,先是在日内瓦,而后转移到华沙,这是中美间交流的“门缝”。当时中方的代表是王炳南大使,从1962年3月1日第108次会谈开始,美国由卡伯特(Cabot, John M.)出任谈判代表。卡伯特是波士顿的富家子,曾经担任过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在王炳南眼中,这个新对手外交经验丰富,但才能平平,为人和善,举止随便,不拘外交礼节,常常在谈判桌上开点玩笑。
陆席(Henry Luce) 和他主导的中国国会游说活动在科恩(Ross Koen)的《美国政治中的中国游说团》(The China Lobby in American Politics) 中有很详细的介绍。陆席1898年出生在中国的一个传教士家庭,在中国生活到十五岁才回美国念书,后来创办美国《时代》周刊,《生活》画报等著名刊物,陆席也是美国政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与蒋介石夫妇关系密切,多次把蒋介石夫妇作为年度人物登在《时代》和《生活》的封面上。陆席死于1967年。根据一些美国学者估计,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阻止了美国和中国发展正常关系达十八年之久。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控制着美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传媒王国和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基金。
台海危机期间,美国私下不断退缩,主要是艾森豪威尔强调打蛇要打七寸,如果非战不可,他宁可打苏联,不原打中共。曾经的英国驻美大使法兰克斯爵士(Sir Oliver Franks)说美国的对台政策的基础是“权宜主义加机会主义”。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依然基于从现实出发的利益算计。美国能够给予台湾的顶多算是“不确定的友情”。只要中国屹立不摇,台湾独立就必然无望。美国有人认为,如果现在中美发生军事冲突,中美关系将倒退30年,也就是再次回到尼克松时代。在那个时候,是尼克松和基辛格来中国访问,是美国人自己纠正长期对中国实行的不现实的政策,历史是最好的老师。